为响应时代号召,助力基层发展,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援疆助学、科技助农、文化传承、教育帮扶等核心主题,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学校与社区院落,以援疆助学与教育帮扶点亮希望之光,以科技助农赋能产业振兴,以文化传承守护精神根脉,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各实践队队员们以青春之名躬身实践,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一份饱含责任与担当的新时代“下乡答卷”。
德院学子赴新疆“三下乡”,鲁喀携手共筑边疆未来
2025年7月至8月,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向‘疆’来·向未来”志愿服务团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启动“铸魂•融情•赋能-边疆青少年成长同心圆工程”。在共青团疏勒县委支持下,团队以红领巾小课堂为载体,通过红色故事宣讲、民俗美术互动和课外联欢促进民族团结,并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展科普教育、学科辅导与普通话培训,有效助力边疆青少年学业成长与文化融合,在孩子们心中深植“爱祖国、爱家乡、敢探索”的信念种子,推动校地协作长效发展。


科技下乡助防治,智慧植保兴乡村
2025年7—9月,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科技下乡·病虫图鉴”团队赴山东枣庄、聊城、临沂等地8个农业区开展“智慧植保”服务。通过田间调研、样本采集与数据整合,构建含180余种害虫信息的区域性数据库,并开发“病虫图鉴”科普网站,实现害虫检索与防治建议查询。该成果有效解决农户“识别难、防治盲”问题,提升基层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乡村振兴。


校地携手传薪火,青春实践悟“三魂”
7月8日,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齐韵河光,薪火相传”实践团赴德州市齐河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寻劳模工匠精神源,铸知行合一实践路”为主题,先后与全国劳模袁本刚座谈感悟奋斗精神,深入黑陶企业体验工匠技艺,并在社区通过红色宣讲、科普教育等服务活动践行精神内涵,实现了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深化了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推动劳动精神在青春实践中接续传承。



多元服务护航童心,青春力量筑梦成长
7月7日至11日,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德韵筑梦,三色领航”志愿服务队在德州市德城区十二里庄和江南水郡社区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志愿服务。团队提前调研儿童需求,围绕红色教育和科学启蒙设计系列课程,通过书签制作、土壤实验、细胞模型等互动形式,将红色基因与专业知识融入实践体验;同时组建作业辅导小组,常态化陪伴孩子解决课业难题,在提供全方位成长支持的过程中,展现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温度。



“德院红”浸润童心,“七彩梦”点亮传承
7月7日至11日,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德院七彩筑梦队”赴德州市德城区江南水郡与十二里庄社区开展“三下乡”活动。通过红色故事、思政分享、非遗体验、趣味运动及安全教育等环节,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了儿童的历史认知、文化素养与安全防护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志愿者的实践成长与校地合作,实现了校地共建、双向赋能的育人成效。




微光成炬照童心,万炬成阳护成长
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微光成炬”实践团携手聊城市共青团东阿县委,在琉璃井社区、陈集村等地开展“万炬成阳”儿童关爱活动。活动提供公益托管,托管服务以安全为首位,融入课业辅导、兴趣课程与特色讲座,并组织差异化体育活动,确保每位儿童都能融入其中、有所收获。并深度走访留守与困境儿童,建立长期帮扶档案,实现了双向奔赴,为乡村儿童织就了温暖的成长守护网。





此次“三下乡”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这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经历,已成为参与者心中珍贵的成长印记。从田间地头的实践调研到社区院落的暖心服务,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情连接民心,不仅将知识与技能带到了基层,更在与乡亲们的朝夕相处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脉动与责任担当。
未来,这份在实践中淬炼出的初心与热忱,将持续激励青年学子以更坚定的姿态投身社会,把下乡所得转化为奋进力量,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道路上续写青春华章,让“三下乡”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传递、熠熠生辉。
撰稿人:王淑锐、王晨曦
校对:单柯颖
初审:马双
审核:夏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