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鲁喀携手育新苗青春聚力筑边疆——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子赴疆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作者: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5-08-29 点击数:


近期,德州学院“向‘疆’来·向未来”生命科学学院志愿服务团深入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的社区与学校,以山东-新疆青少年交流为纽带,创新采用多学科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启动“铸魂•融情•赋能-边疆青少年成长同心圆工程”,在边疆大地播撒红色种子,编织民族团结纽带,用青春力量书写新时代援疆故事。

铸魂: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

在共青团疏勒县委的支持下,志愿团走进疏勒县昆仑社区红领巾小课堂,以“铸魂”为核心,以红色故事为载体,系统开展爱国主义与红色精神培育。志愿者们不仅用深情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还创新融入视频观看环节,增强爱国戍边精神传承的感染力。从“兵出渤海湾”的壮阔征程,到屯垦戍边的兵团岁月,再到护边员拉奇尼•巴依卡用生命守护国土的壮举,带领孩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感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奋斗史和边疆发展的辉煌成就。

融情:文化交融暖心,织密民族团结纽带

在“行走的民俗课堂”上,志愿者面向孩子们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讲活动。第三届民族地区优秀美术作品展是“融情”行动的亮点内容,志愿者特意选取该展览的精选作品作为文化教材,帮助孩子们直观感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课堂上,志愿者指着其中一幅《石榴结硕果 美在新时代》的美术作品,结合画面向孩子们生动阐释了民族团结的深刻意义。

课堂外,汉维两族小朋友手拉手做游戏、载歌载舞共联欢,汉族学生教跳山东秧歌,维吾尔族学生传授麦西来甫舞步,欢声笑语中,文化隔阂悄然消融。“我们一起画画、唱歌,就像一家人!”当地学生的心声,正是活动以文化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为边疆稳定注入温暖力量。

赋能:助力学业成长,践行勤思笃行

在充分调研边疆青少年学业需求的基础上,服务队成员精心设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学科辅导与语言提升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学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撑。线下,“红领巾科普小课堂”热闹开课。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绘画绿色植物、制作植物标本,用专业知识解答学习困惑,一步步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孩子们则积极配合,专注提笔勾勒、动手操作,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专属作品。


线上,“赋能”行动聚焦学业支持持续发力。依托“答疑云课堂”,师范专业学生针对性开展生物等学科课业辅导;同步开设“说好普通话小课堂”,帮助孩子们夯实语言基础、提升表达能力。实践过程中,师范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校地协作长效化;志愿者也从帮扶“旁观者”转变为一线“行动者”,在科普互动与文化交流中深化民族情谊,让帮扶从短期活动延伸为长期影响。

此次“三下乡”活动,从“铸魂”播撒爱国戍边种子,到“融情”编织民族交融纽带,再到“赋能”点亮边疆学子成长之路,每一项行动都诠释着青年学子对“民族团结”与“责任担当”的深刻理解。志愿者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情感的联结者,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边疆的力这种从“旁观者”到“行动者”的转变,让“三下乡”不再是短暂停留,而是化作长效温暖——既锻炼了自身实践能力,更在边疆孩子心中种下“爱祖国、爱家乡、敢探索”的种子。

 志愿服务不是一时热情,而是长久坚守;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双向成长。未来,团队将带着在边疆收获的感动与力量,继续行走在志愿服务征途上:以更饱满热情扎根基层,以更专业能力服务群众,以更坚定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民族团结,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光彩,用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志愿服务新篇章。


撰稿人:丁贝贝

校对:单柯颖

初审:马双

审核:夏书珍


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0534-8985840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104国道北)  
邮编:253023